厦门用生态画笔描绘美好明天
今天是数九寒天的最后一天。九尽春回,我们迎来了第41个植树节。植绿、兴绿、护绿、爱绿的行动正在春天的鹭岛轰轰烈烈地展开。
全民动员的植树节活动,是厦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内容。“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,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”。在习的关注、关心、关怀下,市委市政府和全体市民一道,以“一刻也等不得、一刻也慢不得、一刻也耽误不得”的使命感紧迫感,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,努力把厦门“高颜值”的名片擦得更亮,让厦门成为“近者悦,远者来”的魅力之城。
如今的厦门,每一寸肌肤都被绿色浸润,水碧山青入画屏:林木葱翠浓绿万枝,蜿蜒山川;园林景点娇色怒放,花团锦簇;绿道林网交织阡陌,经纬纵横140多座公园星罗棋布、各逞娇媚,15000余公顷建成区园林绿地多彩多姿、魅力无限,6万公顷林地郁郁葱葱、生机盎然。
今年,是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评审年,厦门要力争在今年通过住建部综合验收,成为全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。
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,不是简单地堆积绿植,而是处处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的更新和升级。
“禁止进入”“请勿践踏”这曾经是我们最熟悉的绿地标识牌。但在厦门,这样的牌子已经越来越少见了。细心的市民会发现,筼筜湖畔、人民会堂周围、东西溪沿岸、杏林湾水边乃至各类公园景区、生活小区内外,不仅有健康步道、休闲栈道在绿地间迤逦蜿蜒,还配套了座椅、观景亭台、草坪灯等各种便民设施。正在建设中的岛内“八山三水”健康步道,更让市民充满期待:一路在山水间穿行,呼吸清新空气,观山花烂漫、峰峦叠翠,赏盈盈绿水、轻澜起伏,移步换景,景景不同
在厦门,人和园林绿地的关系不是割裂的,公园、草坪、山地、森林向人们敞开怀抱,真正成为拓展城市宜居空间,提升市民幸福指数的载体和依托。
3月上旬,连续6天、雨量破纪录的降雨,没有打乱城市的生产生活秩序。历时4年的水弹性城市建设正在悄悄收获甜美果实。通过遍布岛内外的城市海绵体的滞留、过滤和渗透作用,雨水漫灌和浸泡的势头被削弱,破坏力被降低,水资源却得到了有益的净化和补充。
在“园林城市”之前冠上“生态”二字,要求城市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绿意盎然,更要在资源配置上实现高效率,达到城市建设管理的绿色升级。
市政道路规划建设为古树名木改道绕行,将废弃的老铁路打造成景色如画的带状公园,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设立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,生活垃圾分类直运处理实现“原生垃圾零填埋”,背街小巷卫生保洁残留垃圾“以克论净”,餐厨垃圾收运处理实现“互联网+”信息化管理,选聘“市民园长”助力公园服务管理提质增效,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杜绝“拉链路”保护好城市“生命线”,实施城市道路“多杆合一”“多箱合一”设施规整,更新老旧供水、燃气、电力管网,全面实施河长制,消除城市黑臭水体,建设安全生态水系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,各级各部门以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境界,内外兼修,雕琢城市的容颜,重塑城市的肌理。
生态,不仅改变着厦门这座城市的外形,也塑造着这座城市的气质,沉淀为城市的文化,化育为城市的精神。
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,也是一场涉及思维方法、价值观念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。
短短两年时间,垃圾分类慢慢的变成了广大市民日常自觉的行动。在全方面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,厦门市委市政府积极创新社会治理,发动民众“共谋、共建、共管、共评、共享”,逐渐增强市民的“共同家园”意识。通过政府有形之手、市场无形之手、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,厦门已经在全社会形成了小区居民、督导员、志愿者、社区工作者、环卫部门、相关企业一同推动垃圾分类的良好态势。
“厦门最美的风景就是厦门人!”每个厦门人都在努力成为绿色生活的主角。生态文明理念,在厦门这座城市,在其街巷,在其建筑,在其产业,在其绿化,在其废弃物处理,在其有机城市肌理中都清晰可辨。绿色发展方式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成为厦门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,并逐步的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。
回眸过去,在厦门这块版图上,生态画笔的摹绘始终没有停止,画风充满了磅礴气势,又不失精致细腻。
展望明天,伟大的新时代,要求我们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气概,驰而不息、久久为功,继续挥动生态画笔去诠释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美好特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