庆安镇墙体彩绘营造鲜活文化氛围
) 如何把浓厚的文化遗产展现在村民身边,近距离浸润心田?庆安县庆安镇探索出一条新载体,这就是制作墙体彩绘,对民间传统文化遗产既塑形又铸魂,全力营造文化氛围,从而建立起新旧文化连接,承载集体记忆的阵地,唤起村民强烈的情感共鸣,活化了精神文明需求。
庆安镇历史悠远长久深厚,早在金朝时代,这里留有多处金代遗址,从出土文物看最有价值的官吏、器具、动物雕像和实物就达上百件,十分珍贵,而且最具有传统意义的花棍舞、渔皮画、地球仪也诞生在这里。这些厚重历史背景和文化随着岁月的更迭、风雨的侵蚀,有的已经遗失,有的遭到破损,急速抢救势在必行。虽建有博物馆、撰写了资料,但对农民来说难以经常见面耳闻目瞩。后来经过征求干部群众意见,终于探索出一条新路,这就是辟建墙体彩绘。
利用乡村街头巷尾的墙面绘制彩绘,庆安镇有三大优势。一是庆安镇开发绿乡花田风景区,来往参观的人群众多,能形成广泛效应;二是合村并屯开展后,新建许多砖瓦结构的房舍,有众多水泥墙面空间,利用好能形成美化效应;三是本地有许多画匠,多从事门窗厨柜彩绘作画,通过整合培训,能形成能人效应。更重要的是把文化遗产从书籍藏馆解放出来,让他们“再生”,为农民提供新载体服务,可以使遗产活起来、火起来。
镇党委把搭建墙体彩绘的动议提交到各地得到强烈呼应,画匠瓦匠纷纷报名,志愿参加彩绘队伍,扩展到二十几人。此后镇里又聘请县市的多位美术师投入彩绘作业。这次彩绘把沿公路线、铁路线的兴安村大房子屯、福安村颜家屯、永安村胡道庙屯、祥安村张家沟子屯、吉安村关家窝棚屯和孟家窝棚屯等六个屯作为示范点,围绕保存历史记忆,守护乡村根脉、利用村落资源,打造一批以传承古典文化、民俗风情、家风家训、人情典故、乡贤名人为主题内容的墙体彩绘,注重建立情感连接,传承集体记忆。孟家屯是文化名人孟子的68代孙子孟传化辟建的,早在上世纪1823年他携带子孙从山东省移居到这里。孟传化在这里开办了孟子讲堂,讲授孟子文化,使孟子的道德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播,小屯也改名孟家屯。彩绘把当年的讲堂、座席、黑板等物件一一绘成彩画。村民看到后重新唤起情感共鸣,都表示先人如此重视文化,作为后代更应传承好传统,永记历史,留住乡愁,建设有文化渊源的乡村。
挖掘本地文化特色,用好历史背景和文化名人资源,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,是墙体彩绘的突出特色。庆安镇的许多屯子都取名“窝棚”,这得益于城镇辟建第一人于清。于清早在1863年从山东省讫山县来到庆安镇一带开荒种地。当时这里莽莽荒原,榛柞从生,根藤缠绕,于清并不畏避困难,带领农户搭棚建铺,先后形成7个窝棚屯子,通过艰苦创业,建镇立村,发展成如今的城镇。关家窝棚、孟家窝棚等屯子都把于清那代人艰苦创业的事迹绘成彩画,组织导游现场讲述先辈创业的故事,形象的图画,生动的故事,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。村民感慨地说,“于清那一代靠艰苦奋斗立业,传到我们这一代守业,仍要靠艰苦奋斗打造美丽乡村。艰苦奋斗是个宝,代代不能丢。”
庆安镇街头巷尾的墙体彩绘坚持古典韵味与时代创意交相辉映,民间传统文化同现代文明相融共生。有些农屋年久失修已变得破烂不堪,室外空地私搭乱建,墙面也贴满广告传单,显得拥挤杂乱。现在彩绘一上墙,农户觉得这些景象和彩绘不相匹配,主动修缮房屋,改造院落。许多农户建起镂空花墙、彩钢篱笆,院内也是花草繁茂,井然有序,打造出“鸟”停飞檐、“花”开墙脊、“龙”盘梁柱,一副美丽景观,极具烟火气。亲友来家做客,游客到院歇脚,一边欣赏墙体文化,一边谈笑风生,好不热闹。
活化利用墙体彩绘,坚持“静态保存”同“动态保全”相结合,一切从文化惠民出发,既原汁原味保留历史原貌,又让村民过上现代生活。有些古街土屋虽然蜿蜒纵深,曲径通幽,却展现出古朴典雅的街市景象。对这些老街、老屋、老墙,他们本着“修旧如故”的原则,采用最少、最自然、最不经意的人工干预,确保在乡村振兴中有机延续古建筑文化精华。孟家屯有座200年前的清代讲堂,在临街墙面活化成彩绘时,对墙体增加了钢架结构,既保护了原有整体的结构,又满足了观瞻需求,使得老街旧屋有着“老年人的记忆、年轻人的时尚、外出人的乡愁”,老街老而不衰,魅力常在,洋溢着蓬勃向上的生机。这种立足原味传承的做法,仅两年的时间就打造出墙面彩绘1200延长米,彩图180多幅,从而使得整个村屯打造出古典与现代融合的浓厚文化氛围。
如今,古老的印记在身边清晰可见,庆安镇把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复制成墙体彩绘,释放出文化资源能量,成为本地村民传承文化遗产的主阵地,向外地游客弘扬文化瑰宝的新载体。鲜活灵动的墙体文化让人可知、可感、可亲,直抵人心,这就是活化,这就是创新。